close

台灣媒體版面,這幾個星期似乎都圍著孩童議題打轉,
先是隨機殺童、
再是嬰兒在公車哭鬧,媽媽被司機請下車(新聞連結),
這幾個議題最後都不約而同的點出了「台灣少子化」的大要點。

在這個個人版面,我平常對瑞士生活諸多靠腰(噗哧),
但在對於瑞士對孩童的友善這點,
我絕對沒有第二句話,我只能給予正面支持。


在大家首要感嘆因為景氣低落,因為教育費相對太高,
所以年輕人才不生小孩,
但同時,我不禁還想問:「除了經濟以外,台灣的大環境到底怎麼了?
我不否認孩子的成長,家庭教育是首要條件,
但是家庭教育不是一切,說好的『社會支持』呢?」


先前,一則新聞「愛滋惡狼 誘騙四歲女童性侵」,
讓我滿是氣憤, 點我看 新聞連結 
新聞本身就已令人氣憤不平,
文章底下偏偏又有民眾留言:
「這女孩的父母是白癡嗎?怎麼會讓四歲小孩自己一個人玩耍?」
看到這留言,我整個啞口無言。

原來,這個社會已經變得這麼可怕了嗎?
在自家大樓的中庭玩耍原來是不該?原來是父母的錯?

 

在瑞士超市,遇到一群在旁等父母的孩子們,

拿著氣球大聲嬉戲,但沒有任何一個顧客會去制止他們,

也沒有任何顧客抱怨孩子父母的不是,

事實上,我聽到我後面的老婦人說:「孩子願意跟著爸媽一起購物,還等他們,真好!」

這是我所認識的瑞士,對孩子總是鼓勵多過責罵。 (當然這需要適度拿捏)

 



我不禁想到之前在日內瓦搭路面電車時,
遇到一個小女孩,小女孩大約才4歲左右,
跟12歲的姊姊一起乘車。4歲的小女孩坐不住,一直玩車門、爬座位,
有智慧的12歲姊姊就告訴妹妹:
「妳看,旁邊有貼紙標示,我們不可以玩車門,不然會受傷。」
妹妹問姊姊:「受傷很嚴重嗎?」
12歲姊姊:「受傷的話,我就不能像今天這樣跟妳單獨一起出來公園玩啦!」

我又想到,每次回鄉下老家,
隔壁的幾個4-5歲鄰居妹妹們,總是會一起到各家鄰居後院跑跳,
玩累了就各自到「隨意挑中的」鄰居家裡休息。
偶而來到我們家,比較年長的初中生們,
就會幫這些小妹妹們綁綁頭髮、拿出小點心招待她們、說說故事給她們聽,
甚至就接著跟著這些小妹妹一起出去跑跳了!

以上這兩個小案例,
我都看到瑞士的父母對整體社會的信任,
而正是因為「得以信任社會」,
父母才有機會放手,讓孩子們有機會成長獨立。

 

社會讓父母安心,小孩子又為何不能自己搭大眾交通外出?

(註:瑞士的火車,

規定只要有1位12歲以上的陪同者

那麼六歲以下孩童即可免費搭乘)



我一直以為,
這個社會的人們本該共榮共存,互相扶持、互相協助,
這個社會的環境,也該是讓孩子們在各種時刻都有獨立自主的機會。

但怎麼看著新聞報章,看到的現實似乎是:
孩子們要玩耍,我們得趨車接送孩子們到專門的遊戲場;
孩子們要學習,我們得花高價購買各種觸碰學習書或器具;
孩子們要吃飯,我們得另外花錢帶孩子到親子餐廳,讓孩子可以在裡頭盡情跑跳;
孩子們要學會警戒,因為我們不敢保證孩子身邊的是不是壞人。

是甚麼樣的環境,造成了這樣的世界?
孩子片刻不能離開父母的視線,是誰的錯?
父母放不開手讓孩子獨立,最後變成了世人口中的「恐龍家長」,
又該算是誰的錯?


那瑞士又是怎麼做到讓父母對孩子放手的呢?
與台灣最大的差別,我想在於「社會環境的支持」
第一點就是:「不隔離孩童,要做到讓孩子融入社會!」
是啊~ 大人是人,孩子也是人,
大人要搭大眾交通、上餐館吃飯、上超市採購、到圖書館閱讀、到博物館觀展,
孩子也要啊!

 

 



那麼,瑞士這麼做!
在各公眾場合,都展現出對孩子的友善,
「孩子也是『人』,只是還沒長大」
在這樣的孩童友善概念下,
瑞士發展出許多的家庭適宜、孩童適宜活動,
讓孩子從小就習慣每個公眾設施
也因此從小在孩子心裡種下「有包容心」的種子
以下是各種確實落實的作法:




【大眾交通】
大眾交通工具上,瑞士兒童很幸福,
外出時,這裡父母的法寶可得帶得夠多夠齊全,
可能是貼紙書、繪本、桌遊、
或是貼紙書&繪本都有的桌遊。 😝
在移動的車廂上,全家就這樣玩在一起,
不會見到有旁人不耐煩的眼神、
不會有人控訴這是噪音,
反之,通常大家還會默默加入討論個兩句,
甚至直接加入遊戲的情況都有呢!

有朋友問:「這樣不會真的太影響其他乘客安寧?」
關於這一點,貼心且照顧家庭權利的瑞士也都有配套喔!
在長程火車上,
常常有「家庭車廂」,上面的座位桌會有蛇棋盤或其他桌遊、
甚至有的家庭車廂還有溜滑梯,
只要進到這,就整個車廂都是我的遊樂園喔!

啊~ 不過還是要小小聲靠腰一句,
瑞士的公車跟路面電車,一些親子相關配套措施,
或許還是可以加強。
整體而言,雖然乘客不會因為嬰兒哭鬧而怒目,
可是上下班尖峰時間,
常常可看見推著嬰兒車的媽媽,明明有照著排隊,
卻試了兩三班車都上不了車,
大家都可以像無視一般,
忽略這些媽媽寶寶的存在,插隊從旁邊縫隙上車。

在法國尼斯,我甚至曾經親眼看到路面電車的平面宣導,
要帶著孩子的媽媽們,上路面電車要先把嬰兒車摺疊收起,
也就是說媽媽的兩隻手,
要同時提著購物袋、媽媽包、嬰兒跟嬰兒車,
真是強人所難。

火車上,爸媽攜帶許多桌遊與讀物,跟孩子渡過不同的乘坐時光

 

火車上的「親子車廂」,加料不加價,或許溜滑梯,或許桌遊桌板,

給親子乘客一個自在空間

 



【圖書館、展覽會、博物館
圖書館,幾乎每一個社區,
都要有個藏書量不少的圖書館,
而且勢必會有一大區特別規劃的青少年與兒童特區,
從日本美國漫畫、嬰幼兒觸摸書、兒童經典讀物、
孩童科學月刊、
乃至青少年小說、少女雜誌,什麼都有,
讓孩子們從小一進圖書館,
就有接觸嘗試閱讀各種不同叢書的機會,
就算無法真正建立閱讀習慣,
從中也一定能找到特別有興趣的讀物類別。

另外,圖書館的孩童特區,
總會有千奇百怪的活動,
讓圖書館的氛圍相對輕鬆活潑,
像是:
邀請童書作家來朗誦、劇場表演、
配合有聲書的律動課、
運用手工藝書教學的摺紙課⋯等。

甚至,圖書館孩童特區的硬體設備,
往往本身就是為了讓孩子們「探索放鬆、適性閱讀」所設計。

或許是一面壓克力牆,
讓館方可以為孩子定期辦理主題塗鴉、
或許是觸摸書區,
幾個月的嬰兒們都能在媽媽的陪同下,
一起在海綿墊上爬行觸摸各種書籍👶📚、
甚至或許乾脆是隔開一區彈跳床區,
讀書讀累的孩子可以到彈跳區跳個痛快🎠。

這些圖書館、展覽會博物館,種種軟硬體設計,
都可以讓孩子主動提出:
「爸爸媽媽,圖書館、展覽會博物館好好玩,
我下次可不可以再來?」
藉而進一步養成孩子「想到、常到」圖書館、展覽會博物館的習慣,
就算一開始玩樂性質或許偏重,
但一旦孩子習慣了前往閱讀與藝文環境,
就會相對有機會願意接觸讀物與人文知識,不是嗎?😁

總是喜歡看到家庭,
帶著孩子們在博物館、美術館,一家和樂。

孩子們看不看得懂藝術品是一回事,但不要排除他們參與欣賞接近人文風情的任何機會,

是社會可以共同努力的目標



【公共設施參訪】
除了圖書館、博物館、美術館,
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讓孩子參與認識的公共設施?
先前有機會參觀了日內瓦的水壩(Seujet Barrage)公開開放日,
再度是個老少咸宜、寓教育樂的活動。

活動現場,活動完全免費,
有送給孩子們的特製著色圖,讓孩子們透過繪圖,瞭解日內瓦當地的能源來源、
有木板手製日晷,復古又環保、
有用水壩產水與日內瓦當地產的果物,特調的飲品、
還有用日內瓦當地果物,
沾上用「太陽能」加熱的巧克力熔漿,
特製的甜點供大家分享品味。

最厲害的是,活動單位還特別架了一座木製水車摩天輪,
光是用水壩運轉的能量,
就能讓水車摩天輪乘坐至少10個大人,
全場大人小孩都嗨翻。

透過品嚐、乘坐、手作⋯等,
這些活動項目,
都讓參與者了解能源的偉大與無所不在,
也學習到公共設施與我們每一個人的息息相關。

 

除了可以閱讀,圖書館當然也可以輕鬆自在看影片

 

小女孩自己拿了本書,
就能自在閱讀起來,豈不每個爸媽心願?

 

 

這真的是圖書館,

圖書館請了瘋狂舞者來和孩子們律動同樂

 

瘋狂舞者要孩子也瘋狂,
於是派出助理給孩子們畫鬍子

 

日內瓦市中心圖書館,

二樓的玻璃圍欄是壓克力玻璃牆,時不時有孩子的主題塗鴉活動

 

圖書館邀請來了個瘋狂舞者與孩子們同樂

 

水壩參訪,大人小孩都開懷

 

水壩參訪,室內室外都有活動

 



【戶外活動】
戶外活動,除了可能是到山裡湖邊不受人文限制自由跑跳,
可不可以是「讓孩子直接融入世界議題?」

瑞士,作得到!
當台灣提倡著給大人的各式各樣主題馬拉松時,
瑞士每年都進行「 Slowup 慢活無(汽)車日」這項活動,
這活動最主要目的是:「因應全球暖化,希望大家多利用大眾運輸。」
除了無車環保,為了響應slow up字面上的「慢」的意思,
這活動也因此默默的融入了一些慢活的理念,
希望大家生活慢下來、活得更有趣。

每年的「無車日」集中在八、九月,
當地會配合活動,封閉長達30公里的大型道路,
讓民眾自由自在的跑步、溜滑板或直排輪、或踩腳踏車,
在綿延30公里的道路上漫遊,
活動不僅免費參與,而且還沿路有闖關活動,
可以拿各種好禮,是個老少皆宜的活動!✌

「 Slowup慢活無車日」,除了參與實踐的環保慢活精神,
我更是強烈感到瑞士人對於「全民融入」的重視。

原來,「 Slowup慢活無車日」,不僅提倡無車的環保,
也透過各種攤位活動,
讓孩子們可以跟家長一起騎腳踏車融入這樣的無車慢活,
或許贈送孩童上學使用的螢光背心,
或許讓孩子們製作自己的手繪別針,
種種活動設計都讓孩子們能自然融入「無車慢活的自在」,
讓家庭一起實現「無車環保精神」。

活動單位也貼心地注意到「小小孩們」,
活動現場除了免費出租大人小孩腳踏車,
更免費出租的各式「加掛嬰兒車」,
讓騎著腳踏車來的家長們,
就算帶著小北鼻Little babies,也能自在參與盛事😽。

「慢活」、「人性化」、「環保」,
三者合一的真正實踐精神,
總讓我強烈地在短短幾個小時的活動,有最真實感受!
誰說環保、漫步享受生活,只有大人能做?
瑞士透過活動設計,讓小小孩從牙牙學語開始參與。

 

日內瓦無車慢活日,很多年紀稍長孩子們(如:10-12歲)也都自己約了朋友來參加



【餐廳】
用餐可需要區分大人小孩?
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議題,
我至今依然想不透,台灣怎麼會變成一個「親子餐廳」蓬勃發展的國家?
如果只是單純希望給孩子們更合適的空間,
那我可以理解,
但很多時候,我比較常聽到的是有孩子的朋友們委屈道訴:
「如果不去親子餐廳,很多餐廳、咖啡廳是拒收兒童的。」

除了極為高級的五星級餐廳、或極為正式的餐宴場合,
我在瑞士造訪過的餐廳,似乎完全沒有拒收小孩的狀況(如果有,還請不吝指正),
或許是前述各種家庭教育輔以社會支持的潛移默化,
孩子們甚少在餐廳奔跑尖叫,
還不會說話的嬰兒們哭鬧時,旁邊的食客通常都是兩種情況:
一,幫忙逗哄
二,若無其事繼續自在用餐
餐廳的侍者們通常也是兩種情況:
一,幫忙逗哄
二,若無其事繼續自在送餐

孩子的父母,於是可以用最平靜的語氣與心態安撫嬰兒。
或許因為父母不是因為擔憂著自己的娃兒吵到其他客人了,
焦慮著哄抱,
而是可以以自己的步調確認嬰兒的需求,
嬰兒雖不會說話,但他們有比誰都強烈感受力
知道自己的爸媽用平靜的語氣跟自己對話,
於是往往嬰兒也都很快就能停止哭鬧。

這之中固然還有很多值得討論的議題,
譬如在瑞士,如果爸媽想跟朋友聚餐,
可是孩子真的坐不住了,
那也真的是很少有附設兒童遊戲區的餐廳,
因此爸媽想跟朋友聚餐、好好談天,
可能變成要約室外烤肉,或到彼此家中用餐,
換成這個觀點來說,親子餐廳的存在,當然也可能是個福音

 

瑞士,室內用餐怕吵?那帶著孩子們享受室外座位的陽光如何呢?

(不過這我個人會有疑慮,因為戶外座位的抽菸客實在太多啦!)



但我想提出的大重點依然是:
「照顧孩子,固然是父母的責任,
教育當然是從家庭內部做起,
但是,孩子的成長,更是需要社會的全面協助」。
當我們口口聲聲喊著:「孩子是未來主人翁」的同時,
我們真的願意先停止隔離孩童,停止將他們視為另一個群體了嗎?」
共省之。



 

延伸閱讀點我看
1.【瑞士❤生活隨筆】賞櫻不只在日本,法國瑞士也都行
2.【瑞士❤生活隨筆】洛桑醫院減體脂肪打工記
3.【瑞士❤生活隨筆】瑞士社會很美好?其實這裡也滿滿是「詐騙」!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assion吃喝不愁  的頭像
    Passion吃喝不愁

    Gourmet Passion 吃喝不愁

    Passion吃喝不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